最近有打工仔網上分享,以前在舊公司時,同事之間非常熟稔,甚至上司都會把家中小孩的瑣事拿來說。換到新公司後,氣氛卻完全不同,同事之間幾乎不談私人生活,最接近「私事」的對話,可能只是不痛不癢地問上一份工在哪個地區。
這樣的差異引發疑問:職場需要幾多「邊界感」?有人認為多些交流能促進感情,但有人覺得保持距離更自在。其實,所謂「邊界感」正是打工仔如何在專業與私人之間劃分空間的表現。
心理學上的「邊界」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分寸感。在職場中,這種分寸不單止涉及個人隱私,更關係到責任、時間分配,以及彼此之間的情感互動。
為何職場需要「界線」?
「界線」不是矯情,而是一個普遍的職場問題。若長期無法劃分清楚,員工的專注力、家庭生活甚至工作熱情都會逐步被侵蝕。
高管教練梅洛迪.懷爾丁(Melody Wilding)提出「怨恨檢視」的概念,提醒員工留意自己在職場的情緒變化。當你感到不滿、內疚或怨氣,其實就是界線出現裂縫的信號。透過檢視這些情緒背後的原因,無論是時間安排混亂,還是溝通不清,都能找到改善方法。
建立職場邊界的三大關鍵
一、清楚角色與責任
很多人因為「唔好意思拒絕」,會長期承擔額外工作,最終令本職任務受影響。懂得清楚劃分自己的角色,不是推卸,而是避免責任混亂,維持團隊公平。偶爾幫忙可以,但若長期代替他人處理工作,就會損害效率。
二、尊重時間的分界
職場講求效率,但效率並非來自無止境的加班。無論是下班後不必即時回覆非緊急訊息,還是劃出固定的專注時段,清楚的時間界線有助於提升專注力,也能避免長期倦怠。當休息被保障,工作時自然更高效。
三、維持專業的情感距離
同事之間需要互相關心,但過度分享私人生活,容易變成壓力來源。維持專業不等於冷漠,而是避免情緒過度影響判斷。當需要拒絕他人時,不妨用尊重而清楚的語言表達,例如「我今日工作已經排滿,明天再幫你處理」;這樣既顧及對方,也守住了自己的界線。
設立界線,會否被視為「難搞」?
不少打工仔憂慮,一旦強調邊界,可能會被標籤為「唔合群」。心理治療師露西·貝爾斯福德(Lucy Beresford)提醒,問題不在於界線本身,而在於表達方式。若語氣帶批判,對方自然會抗拒;但若聚焦於自身需求,例如「我需要提前一天收到通知,才能安排幫手」,則更容易獲得理解。
同樣地,《富比士》專欄作家卡洛琳·卡斯特里永(Caroline Castrillon)建議使用「我訊息」而非指責,例如「我需要在三點前完成報告,所以無法參加臨時會議」。這種方式能減少衝突,同時讓他人明白你的限制是基於專業與效率,而非個人情緒。
邊界感,其實是一種成熟
「邊界感」並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,而是一種成熟的職場表現。它幫助打工仔在專業與私人之間找到平衡,也讓企業更有競爭力。研究顯示,當界線清晰,員工流動率下降,倦怠感減少,團隊信任感更強。
真正的職場,不應是「無條件的付出」,而應該是「有界線的合作」。懂得設限,並非難搞,而是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。